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我国农业碳排放实现总量和强度双降,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发布了“水稻减排固碳示范行动”倡议书。倡议书提出,整合优势资源、制定一批减排固碳标准,集成技术方案,联合推动水稻减排固碳标准化工作。
5月11日,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在京召开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七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发布了《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报告》解读了最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科学识别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和减排潜在空间。清单数据表明,农业活动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在2014至201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实现总量和强度双降。
《报告》围绕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碳汇提升、生物质能、绿色农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全面梳理了主流与突破技术等减排固碳科技创新进展,并开展了低碳园区评价和代表性农产品碳足迹核算。此外,还围绕生产、环境和管理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小麦、苹果、绿茶、牛奶开展碳足迹核算,识别出减排固碳潜力,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会上表示,农业农村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着力点。他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扎实推进、减排固碳科技创新体系日渐成熟,低碳生产新技术广泛应用,低碳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低碳发展核算及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碳排放强度平稳下降,有效支撑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未来,中国农科院将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化肥农药等减量增效,聚焦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发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力。”吴孔明说,“当前,我国碳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业农村减污降碳增效的关键技术、装备和模式创新还不足,协调推进稳粮保供促增收与绿色低碳发展还不够有力有效,完整覆盖大食物系统和全产业链的‘双碳’标准体系亟待完善,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协作攻关。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领域学科和力量布局统筹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发展战略研究,着力研发和推广适用低碳技术和典型案例模式,为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绿色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绿碳神州云·数字化平台,运用领先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维。其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助力企业实现能源效率的提升。通过智能化运维、精细化能耗管理和数字化碳排管理,平台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利用和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碳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绿碳神州云·数字化平台打通了绿电交易、绿证交易、碳交易平台和国家电网平台,实现碳排管理的数字化。通过实时监测和跟踪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制定碳排减排目标,并提供碳排管理方案。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和推广低碳生产方式,企业能够实现绿色化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新京报(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运营者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