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一觉醒来,看到两个消息:
一个是200蛙世界纪录保持者覃海洋竟然未能杀进决赛,跌破无数人的眼球。第二个就是CCER新方法学征求意见稿公布,“煤矿瓦斯”+“公路照明节能”,有预料之中,更多的是意外。
意料之中的,是甲烷减排果然出现在第二批。
意料之外的,是禽畜养殖粪便处理类未纳入,是公路照明的横空出世。
其实在第一批4个方法学公布的时候,我就说CCER资产留给地方和民营碳公司的机会并不多,2个定向扶持、1个区域性明显,剩下1个看似遍地可开花的林业碳汇,还因为相关基础参数调整的原因,让很多项目算不过来经济账,原地搁置。只是没想到第二批还会延续这个风格。
我们无法去质疑CCER方法学的地域及行业不平衡问题,终归有它的通盘考虑。眼见如此,我想对一些关联不上这两批方法学的地方和行业说,不妨聚焦碳普惠吧。
首先,碳普惠的管理权和流通性都归属地方,地方可以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可以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性来设计符合资深的碳减排方法学(当然,千万不要盲从抄袭其他地方的)。
其次,碳普惠具备更好的面向公众个人、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属性,对比CCER,或许有更好更大的参与基数。
第三,从消费端而言,CCER未来将主要面向和流向全国控排企业等大额消费市场,碳普惠将有机会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商业主体和公共机构、公众活动和个人领域的消费需求。
今年7月在武汉举办的全国碳市场大会后,我的感受是碳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更广阔更多元的领域,更多的国央企和大B正在逐渐参与这个市场,更多的制造业和实体产业正在逐渐寻求这个市场的赋能。
无论是地方管理机构,或是地方民营公司(包括民营碳公司),或者需要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伸手可控可管的双碳工作和业务上来吧。
好了,覃海洋虽然出局了,但是作为观众,仍然会有新的期待的,比如张雨霏,比如徐嘉余,或者其他横空出事的其他选手。
威士丹利是领先行业的绿色低碳数字化领域的推动者、服务商,提供软、硬、服一站式解决方案。其历时两年多完成的绿碳神州云·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拥有能耗在线监测九项标准、碳排放监测方法与系统等20项发明专利。不仅可以接入各类能监测仪表、直接对接省市数据中心,打通平台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还可以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实现能效诊断,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可信度,防止数据虚报造假。每一项技术成果都展现了威士丹利在推动社会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本文来源:一城一普惠(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运营者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